2008年1月2日 星期三

宜蘭市新民里昭應宮(空間區位)

宜蘭市新民里昭應宮(空間區位)

報告組員 張雨龍~楊凱鈞~林明緯~巫佳欣
宜蘭市新民里昭應宮(空間區位)


位置:
位於宜蘭市中山路上,即清代噶瑪蘭廳的中心點上。初建時依傳統坐西朝東,面向大海,有佑護海上生靈之意。到了道光年間,整座廟宇搬到對面,並擴大格局為三殿式,但其方位卻改為坐東朝西,成為台灣惟一面山的媽祖廟。
觀點:
空間區域

特色:觀察寺廟內不同空間的使用情況

◆首三川殿雕刻
  「三川殿」指的是前殿的中央部位,是寺廟的出入口。由於做為門面,因此不論是龍柱、樑架或門窗等,都可顯出匠師的功力與用心。
  昭應宮的三川殿大致仍保留清道光年間的風貌,雕工精湛絕倫、構圖圓潤流暢,可說是宜蘭地區的最佳作品,值得細細瀏覽。
  三川殿的左半邊,也就是面對寺廟時的右邊。為瞭解期中的精彩,在此依著順序,一來解說。

  在細看三川殿前,不妨先抬頭看看屋頂。此處屋頂做成中央抬高的「三川脊」式。最特別的是中間抬高部分,做成「西施脊」--全脊上面再加上一條脊帶,兩脊之間雕花鏤空,使得屋頂顯得高聳而華麗。
龍柱:以泉州白石刻成的圓柱,每柱攀附一條龍,龍身朝下,龍頭奮力往上竄起。造形渾厚大氣,線條柔滑圓潤。底下是以青斗石刻成的八角形柱珠,與白色的龍柱互相搭配。據說,龍嘴張開,是公的,而另一邊閉上嘴的則為母的。
吊筒與豎材:「吊筒」指的是懸吊在樑下的短柱。簷口有一排12個吊筒,白菜、花籃、宮燈等形狀,十分壯觀。

吊筒上方外側,另有長形雕刻板,用來遮掩接頭的榫頭,稱為「豎材」。此處刻的是倒趴獅子,造形可愛,其他還有人物坐騎等,都極為精采。
員光與獅座:「員光」是簷廊通樑下的雕刻板。這裏刻成長條卷軸形,由中間的亭台閣榭,可知敘說的是場「文戲」。而另一邊則是戰馬奔騰的「武場」。
橫樑上趴著1隻木雕獅子,稱為「師座」,獅身上並站著「憨番」抬著上栱,獅座的作用是將屋頂的重量傳到屋牆或柱子。
門簪:用來固定門柱、穩住門扇。正門上插的是「龍頭」簪,而側門則是「鯉魚」簪,魚身翻躍,捲起浪花,生動異常。兩者相合,意為「鯉魚躍龍門」。
門扇:中間由數隻「螭虎」盤繞成花瓶形狀,構圖雄健,線條明晰,刻紋深有力,是木雕之精品。兩側的「博古花瓶」,層次分明,立體感十足。下方的兩片則各由兩隻螭虎圍成小番爐,4角並配上4隻蝙蝠,取「賜福」之意。

石獅:屬全台石獅之佳作。以青斗石刻成,獅身站起,頸部拉長,整體成修長的曲線,姿態玲瓏,神情溫馴而活潑,十分討人喜歡。
雄獅腳踩繡球,雌獅則耍弄著小獅。立在門的兩邊,有鎮守廟門、歡迎賓客之意,同時也有穩住門柱、防止鬆動的功用。

麒麟者:是位於石獅旁的石堵,麒麟一邊跑一邊回望,顧盼留情,十分可愛。麒麟是仁獸,寺廟常喜歡用它來裝飾。

石枕:形狀如枕頭而得名。以青斗石雕成,每面雕刻都十分典雅。此處石枕正面分別刻「神龜馱洛書」和「龍馬負河圖」的典故。

龍堵:依傳統「左青龍、右白虎」的說法,這邊是「龍堵」,刻的是兩條龍翻騰於海面,風起雲湧,十分生動。對面的「虎堵」則是母子虎,造形純樸,極具拙氣。
墀頭:是屋簷與牆頭的接合處,通常會放置石雕或泥塑作品。這裏擺置的是小石獅子,造形古樸,彷彿正奮力頂住廟。
◆看正殿
  正殿主祀媽祖。傳說媽祖是福建莆田人,本名為林默娘,自幼便常拯濟他人,二十八歲在湄洲島羽化成仙。之後,每遇海難便傳出媽祖顯靈的事蹟,而逐漸成為沿海居民心目中的海上之神。

  台灣早期先民渡海來台,或從事對渡貿易時,都會祈求媽保佑,久而久之,媽祖便成為台灣的主要信仰之一。而傳統上建城時,必設媽祖廟,做為官民祭祀的信仰中心。
祭祀空間:由於正殿是整座廟宇的重心,藉由台基墊高八十餘公分,突顯出它的地位。
相較於三川殿,正殿內部格局顯得高敞、簡潔而疏朗,傳遞出祭祀空間的莊嚴和肅穆。
雕刻:棟樑結構、木雕石作等仍保留著清道光年間的風貌,十分難得。其中:有台基中心斜鋪的「御路石」,以青斗石雕成盤龍,龍頭居中,龍爪四伸,狀極威嚴。殿前的「龍柱」,比起三川殿龍柱,顯得更高,龍身起突更明顯,龍四周並裝點著雲紋及波浪,雕工十分圓熱。
走入殿內,左右兩邊的棟樑用的是「三通五瓜」式‥‥根橫樑由五個「瓜筒」抓住。瓜筒造形飽滿,抓樑的「瓜腳」比例修長,是漳洲式建築的特色。


檢視較大的地圖





















沒有留言: